扫一扫关注送礼

扫一扫关注送礼

帮助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学府考研 > 新闻传播学 > 复习经验

中国新闻史最常考四大名记者

时间:2021-03-12 来源:学府考研网

近几年新闻传播学一直是考研的一个热门方向,甚至吸引了很多跨考的同学,为了帮助各位同学能更好的进行复习,学府考研小编整理了“中国新闻史最常考四大名记者”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黄远生    

1911年,专门从事新闻工作。    

1、远生贡献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远生通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新文化的先驱者    

2、黄远生新闻传播活动    

1912年民国元年,黄远生与蓝公武、张君劢共同创办了《少年中国周刊》,因其抨击时政立场鲜明,见解独到,声名大震,遂有“新中国三少年”之说。    

他还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    

担任过上海《申报》、《时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经常为《东方杂志》、《论衡》和《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    

3、远生新闻通讯特色    

(1)题材重大,记载翔实。他阅历丰富,对民初政坛十分熟悉,因而他能采访到许多人采访不到的重大新闻和内幕新闻。    

(2)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作为一名正直的新闻记者,黄远生用他那如椽之笔,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和官僚政容痛加针砭。    

(3)细致详尽,幽隐毕达。黄远生的通讯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绘声绘形,嬉笑怒骂,涉笔成趣,鞭辟入理。    

(4)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黄远生新闻敏感性极强,他的报道很注重时效性。    

(5)语言通俗生动。他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贴切的经喻表现出来。    

“四能说”。即新闻记者要“脑筋有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    

“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闻一知士,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二、王韬生    

1、王韬生平简介    

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利宾,又字紫诠,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韬,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办报生涯    

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0年冬王韬随同理雅各返港,仍旧出任《华字日报》主笔。在此期间,王韬编译了《法国志略》、《普法战纪》,先后在《华字日报》连载,上海《申报》转载。《普法战纪》传入日本,引起很大的反响。    

1873年王韬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在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  

旅日考察:1879年,王韬应日本一等编修重野成斋、《报知社》主笔栗本锄云、蕃士冈鹿门、中村正直、等名士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考察,写成《扶桑游记》。    

终老上海

1884年,王韬终于回到他阔别二十二年的上海,定居在沪北吴淞江滨的淞隐庐。此时王韬被聘为《申报》编辑。1885年,王韬创办弢园书局,以木活字出版书籍。1886年,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1887年,著《淞滨琐话》。1890年,石印出版《漫游随录图记》,入秋,王韬被聘为《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书》,安排在《万国公报》发表。1897年5月24日,王韬病逝上海城西草堂。    

2、王韬新闻传播活动    

王韬和《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循环日报》逢星期一至星期六出版。    

《循环日报》的地位和内容    

该报一改中国传统报刊以传抄上谕、刊载章奏为主要,内容的办报方式,而以“立言”为目的,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刊,使中国报刊首次以战斗的姿态介入国内外政务大事之中,增强了报刊影响舆论的政治作用,提高了报刊的政治地位,冲破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樊篱,使《循环日报》成为我国第一个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讲坛,成为“文人论政”的最早的尝试。“《循环日报》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刊”。    

在王韬与同人的努力下,这份“言别人所不敢言”的报纸,发行量一度居国内之首,国内外“凡有华人驻足处”,均设有该报代销处。    

报纸从时人眼中的谈资、消遣品,“变身”为通报信息、报道时事、汲取新知的重要途径,王韬也被时人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中国第一报人”。    

《循环日报》宗旨: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1875年《循环日报》出版小印张线装《循环月刊》。    

1878年《循环日报》出版中国最早的晚报。    

《循环日报》后来还出版《循环世界》副刊、《大字英华字典(1914年)等。    

1947年《循环日报》停刊。    

3、对王韬新闻传播活动的评价    

他在《循环日报》上先后发表:《西国日报之盛》、《倡设日报小引》、《日报有稗于时政论》、《论日报渐行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书日本新报后》等一系列文章    

王韬认为,报纸是民情民心的一种反映手段。一个看重民心民情的社会必然要重视报纸;反过来讲,一个不重视报纸社会地位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漠视民心民情的社会。普通民众亦应重视报纸的社会地位,把它看成是可以左右国家事务的工具。    

王韬认为,报纸至少有三重作用:“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之不足"    

王韬还对报纸的文字风格和编辑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主张朴素的文以纪实的通俗风格,反对报纸哗众取宠,,提倡报道务求详实,“始终持之以慎”。    

三、梁启超    

1、梁启超生平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    

2、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办报的第一人,他一生创办、主编或参与编创的报刊达20种以上,其中由他主编的《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都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成就较大、影响较深的报刊。    

百年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包括经济史、科技史)、语文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包括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社会学家、佛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家和诗词家、新闻出版家和政论家、文物和图书馆学家、地理学家、科普作家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3、梁启超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研究    

(一)梁启超新闻活动:    

从1895到1922共27年中,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    

维新时期:    

主编过《中外纪闻》;    

参与创办并主编《时务报》    

“遥领”过《知新报》    

竭力赞助过《湘报》、《湘学报》的出版    

支持过《农学会报》、《蒙学报》、《萃报》等的创办活动。    

戊戌变法后:    

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其中《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有影响。    

辛亥革命后    

梁启超回国,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段琪瑞政府的财政总长,也参加过反袁斗争,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二)梁启超新闻思想研究    

报刊思想分为两个时间段    

维新变法时期的报刊思想    

对于报纸功能和作用:    

(1)提出了著名的“喉舌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媒体既要做国君的耳目喉舌,也要做臣民的耳目喉舌。    

(2)“去塞求通”,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    

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报刊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热情,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戊戌变法之后    

A、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1902年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梁启超提出了报纸的“两大天职”:    

“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他认为政府是国民的雇佣,而报馆是国民的代言人,所以报馆可以像“父兄之视子弟”那样来监督政府。这是报馆的一大天职。另外,还认为,报馆应当发扬“史家之精神,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就是发挥向导国民的天职。    

对于报馆如何监督政府,梁启超提出要利用舆论的力量    

报馆要想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本”:    

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作为持论者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    

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    

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拨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B、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一是宗旨定而高——报纸不能以“牟利”、“媚权贵”为宗旨,而要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宗旨;    

二是思想新而正——报纸要选取别国的新思想来贡献给本国国民;    

三是材料富而当——要做到知识丰富、全面,而且又要对材料严格选择    

四是报事确而速——要准确而且迅速的报道时事,要重视时事报道。    

C、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    

提出了制定报律的建议。    

梁启超强调报刊从业人员的才气学识和道德风范的培养,认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决定着报刊的成败,决定着报刊是否受读者欢迎。他尤其强调报刊编辑应该品德高尚,要有奉献精神。    

梁启超从事报刊活动的共性:    

从事办报宣传工作是他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主要任务。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一点与我国以前的国人办报活动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也是我们理解梁启超所办报纸的性质的关键。    

梁启超的办报实践对我过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同时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发挥了较大进步作用,不仅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新文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a.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人士主张用救国醒民的“时务”文章,冲出义理考据词章的限制,达到宣传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的目的。    

b.语言浅显易懂、文体灵活自由。大量使用口语来论证问题,用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主张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的文章恣意奔放、酣畅淋漓。    

c.梁启超的文章感情充沛,富于煽动性。    

四、邵飘萍    

1、人物简介    

邵飘萍(1886.10.11-1926.4.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清,笔名飘萍,阿平、青萍、素昧平生等。浙江东阳人。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2、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梳理    

《汉民日报》——正式走上“新闻救国”的道路    

1912年,与杭辛斋共创《汉民日报》,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汉民日报》是浙江军政府资助的日报    

言论宗旨:    

“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    

1913年,全面主持《汉民日报》笔政    

以立论尖锐而著称    

东京通讯社    

东京通讯社: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创办    

最先向国内揭露日本与袁世凯交易的“二十一条”    

主持《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笔政    

1916年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报道“北京特别通信”用“阿平”作笔名    

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    

邵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于1916年7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右准时发稿。    

命运多舛的《京报》    

《京报》于1918年10月5日问世,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报馆设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来又相继迁至小沙土园、魏染胡同。    

《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    

办报的理念和宗旨:“公平真确”    

《京报》“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和附刊多    

创刊不久,《京报》的销量从最初的300多份,一跃上升到4000多份,成为京城的一家名报。    

1918年8月22日,《京报》创刊不到一年,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即被当时的“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通缉远走东瀛。    

1920年,“安福系”政府倒台,《京报》得以复刊。    

“复活”《京报》    

1920年段祺瑞的安福系政府垮台后,邵飘萍返回北京,重新办起《京报》,使其迅速成为国内一流的报纸。扩张后的《京报》由原来的对开四版一大张变为对开四版两大张,遇有重大事件,另外发行特刊和号外。    

在加强新闻报道的同时,邵飘萍注意开拓新领域,先后创办了《海外新声》、《小京园》、《经济新刊》、《民众文艺》、《图画周刊》、《妇女周刊》、《新闻副刊》等几十种副刊,孙伏园、徐志摩、刘半农、石评梅、鲁迅、王小隐、徐凌霄等人都曾参与编辑工作,对中国思想、文化、经济、教育等诸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1926年邵飘萍遇害,《京报》被迫停刊,两年后在其夫人汤修慧的主持下再度复刊。    

二次复刊后,汤修慧任社长和总经理,此后十年,汤修慧艰难支撑着邵飘萍的遗业,直至七七事变后最终停刊。    

参与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 

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中夏。    

两本新闻学的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    

第二次流亡日本受聘于大阪《朝日新闻》顾问,完成专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    

3、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一)广泛交游:以如何可尽其职务为交际活动之目的    

邵飘萍认为新闻应该独立、无阶级性的观念,他说,在采访中,要既无敌友概念,也不以道德为交际标准,只看对方是否与新闻有关。    

(二)采访指导思想务实明晰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深入采访、细致调查。反对有闻必录。    

注重记者的素养,坚持真诚和平的采访态度    

采访活动关注时局,铁肩担当社会正义    

(三)采访技巧灵活精湛    

(1)随时处于角色之中,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    

(2)善于把握采访对象心理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4)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及“视死其若休”的勇敢无畏精神    

4、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二)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三)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保护新闻自由。

以上就是学府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新闻史最常考四大名记者",更多新闻传播学考研资讯可点击新闻传播学栏目进行查看。

【推荐阅读】

2021全国各高校硕士研究生新闻传播学专业目录汇总 

2021考研新闻传播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新闻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分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联系方式:4001000686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